返回 武英殿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2章 引经典动议都北京 绳贪衍整治旧纨绔(2)[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book5.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反扑,以致大将军、中山王……”

    他本想说“北出雁门关时败北”的话,忽就想到了中山王是皇上的老岳父,大明第一开国功臣,直说了岂不是对皇上的不恭吗?迟疑了一下说,“以致大将军、中山王退而守塞。拐了这么大一个弯,就是要说明,今日乃至以后,危及我大明江山的敌虏,不是东南沿海的倭寇,而是西、北边的鞑、瓦。今上即位,永乐八年北征鞑靼,十二年北征瓦剌,

    也因其屡扰边疆、危我江山。皇上提议迁都北京,实是移都塞下,国之重地,谁人不重?

    就是以举国之军力、物力对付危我大明之顽敌,皇上之深谋远虑真非臣等所能企及。”

    说到这儿,他咽了一口唾液,润润嗓,又悄悄看了看皇上和周围大臣,重新凝神聚气,

    “臣说迁都北京是万世之明举,其理在于,既然都在北京,举国上下都不得不思虑北京的

    安危,今世要考虑,继任的皇帝和大臣们也都要考虑,固边防就是卫京师,卫京师之事谁

    人不重?故臣今日就建议,调重兵于北京周边驻扎,既卫京师,又固边防;修筑东起山海、

    西迄嘉峪、秦汉以来的万里长城。宋元以来,胡人出没,长城大体废弃不用,年久失修,

    多处关隘或干墙损毁,臣随皇上北征沙漠时已注意于此,故拱卫京师、防御外敌要从修葺

    长城开始。”

    永乐正听到兴头上,方宾的话却戛然而止,未免有几分遗憾,但心中对他确实多了些赞许,相信自己没有选错人。杨荣见几位尚书说了话,别人已没有再说的意思,作为内阁阁臣他也必须要说几句了。因为,皇上是在北京首先和阁臣议定迁都大计的,他们是最先知道机密的人,皇帝回南京后,才慢慢吹出风去。最先洞悉机密的人若无建树,岂不让皇上难堪?有一层意思他猜测着方宾不好说出,那就是,洪武年间以太祖诸子众亲王为主将戍守的边防随着今上的即位已全部被打乱。亲王们拥有兵权戍守边疆是件好事,但翻脸了

    举兵相向长驱京师又有何难?所以,皇上不再希望亲王弟弟们拥有兵权,重兵屯塞的宁王

    权、谷王橞、辽王植等都被他迁到了内地,秦王、晋王的后世以及岷王、代王、肃王、庆

    王等边防诸王,除了护卫,已没有兵权,若不再加强西北防卫,京临塞下,实是大明最大的危险。

    于是,杨荣从御座左侧驱步上前回身,故作轻松道:“陛下知道,臣于方舆地理军事也颇具兴趣。随皇上两至北京,两次出塞,盘桓数年,确感北京的山水气势要胜于南京,

    故臣极赞北迁之举。方尚书刚才提及调兵和修筑长城一事,臣也认为很有必要。此外,要大力充实‘九边才得要领。洪武年间,太祖皇帝陆续设立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

    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九镇,由东至西,一面耕种屯田,一面操练防卫,九镇各

    控一方,兵精粮足,实乃边城之重拳。皇上屯田之策已遍及大江南北和各边地,若扩充‘九边人马,加紧操练和屯种,则北京之外,铜墙铁壁已成矣!”

    杨荣言简意赅,一语破的。

    “臣有奏,”又见左班远处一须发皆白的老者走出来,底气十足。永乐看时,却是太仆寺卿杨砥,六十多岁了,倒还健壮,因他是从三品之衔,所以站得远些。

    “臣之言或于迁都无干,但于杨学士方才所说九边防卫很有干系,臣扯得可能要远一点。茶马贸易虽欲以内地之茶尽易番人之良马,一则番人狡诈,以劣马充上马;二则有官员子女违法经营茶叶贸易,致私茶出境极多,马价大涨,比之以往快翻了一番。故臣以为,

    一方面严私茶之禁,一方面大令军民牧马,缓将士之急。臣计算过,请令民五丁养种马一

    匹,十马为一群,立群头一人,五十马立群长一人,养马之家每岁蠲免租粮之半。而蓟州以东至山海诸卫,土地宽广,水草肥美,如令屯种军人养种马一匹,租粮减半也未尝不可。

    如此一来,不出三五年则官军之军马足矣!先供九边将士,皇上可无忧也。”

第72章 引经典动议都北京 绳贪衍整治旧纨绔(2)[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