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星纹觉醒:从筑基丹快递开始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6章[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book5.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br/>    在非洲,一场“土地面包节”正在举行。

    这源于去年宋小麦的一次提议:将地方风土面包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在不同国家推动土地故事的传播。

    这一届面包节的组织者邀请了宋小麦、陈阳和陈启三人,同时还有来自南美、法国、日本等各国的面包师参与,主题是“面包连接土地,而土地连接心灵”。

    某天晚上,陈启独自坐在篝火旁,手里拿着一盘刚刚烤好的面包。面包的外皮带着碳烤的焦香,而内里柔软,甚至能尝得出一丝木头与土壤混合的味道。

    这时,一位非洲老妇走到他身边,用生涩的英语说:“这面包,好像我们的‘Ugali。”(东非一种玉米饼)

    陈启愣了一下,随即问:“为什么觉得像呢?”

    老妇人笑着说:“因为这块面包,让人感觉回到了土地。你父亲说的对,土地能让人回到初心。”

    5.

    同一时间,欧洲的一些媒体开始关注“土地信仰面包”的异军突起,尤其是“金穗面包”如何用古老的手工技艺撼动了工业面包的市场地位。

    英国《卫报》刊登了一篇标题为**“面包里的灵魂之战:机器复刻

    vs.

    手工真实”的报道,分析了工业化面包技术为什么突然在全球范围内失去了一部分市场:

    ——“消费者正在寻找更多的情感联结,他们不仅想吃‘面包,还想吃下土地与人的关系。”

    这篇报道特意提到了孟氏集团的李怀山,他由技术主导的复刻风土面包在市场上大受欢迎,但也有人担忧,工业化手法可能“模拟了土壤的味道,却丢失了泥土的温度”。

    而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特意配了一张照片——那是云南某个村庄里一位老人正在揉面的场景。

    6.

    与此同时,全球土地面包节的线上社群突然出现了热议:

    法国消费者分享了他们用陈启的技术制作的"地方酵母发酵面包",并配文:"我仿佛尝到了勃艮第的春天。"

    巴西的一位消费者上传了她用"金穗方法"的面包体验:"这面包太独特了,每一口都能尝到地球另一端的阳光。"

    最特别的是一条来自非洲的匿名帖子:"我奶奶曾说,我们的祖先靠土地吃饭,现在轮到我们用心吃饭。感谢金穗面包,让我重新理解了土地的恩赐。"

    这场由陈阳、李怀山和宋小麦共同推动的面包运动,真正打开了土地与消费者心灵的大门。

    7.

    几个月后,陈阳终于答应带着妻儿回到家乡——那个小小的村庄,也是"金穗面包"的发源地。

    一天清晨,他站在村口,看着远处金黄的麦浪在晨光中起伏,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个稚嫩的声音,带着乡音喊道:

    "陈爷爷!陈爷爷!快来尝尝!"

    他转过头,看到孙子小土豆拿着一篮新鲜的麦穗面包,跑向他。

    小土豆递上篮子,笑得眼睛弯弯:"这是我跟爷爷学做的面包,还烤焦了!"

    陈阳蹲下身,笑着接过篮子:"焦了也没关系,这焦香味,只有土地教得出来。"

    这一刻,他的脸上浮现出深深的满足——他知道,“金穗面包”不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传承。而这种传承,才刚刚开始。喜欢星纹觉醒:从筑基丹快递开始请大家收藏:

第66章[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